墨香深处是归途
\n文/董佳佳
\n七月的日头把砂石路晒得冒白烟东兴证券,少年时的我攥着草帽挡在额前,踩着滚烫的碎砾往镇中心挪。新华书店的玻璃窗在强光里泛着晃眼的光,推开门的瞬间,老旧吊扇的凉风裹着油墨香扑过来,膝头摊开的《鲁滨逊漂流记》正被掌心的汗濡湿边角。书页间,那个在荒岛上搭建茅屋的男人用木桩刻下日期,而我的塑料凉鞋还带着路面的灼热,在冰凉的水泥地上印出淡淡的湿痕。这是我与书籍最初的相遇,发烫的纸页里藏着比暑气更炽烈的渴望。
\n那个顶着烈日读书的午后,鲁滨逊在孤岛点燃的篝火,不仅照亮了他的求生之路,也在我心中种下了阅读的火种。从那时起,小镇上的新华书店就成了我的秘密花园。每个周末,我踩着被晒得龟裂的土路,攥着皱巴巴的零花钱,只为换取几个小时的阅读时光。泛黄的木质书架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与《格林童话》并肩而立,油墨香混着旧木头的气息,在记忆里酿成清冽的泉。
\n升入初中后,写作成了我与书籍更深的羁绊。当《牛顿为什么不吃他的苹果》的铅字出现在《课堂内外·创新作文》的扉页时,30元稿费换来的不仅是感谢老师的零食,更是语文老师办公室里此起彼伏的惊叹。她骄傲地向同事展示文章的模样,像捧着最珍贵的勋章。那些熬夜构思的夜晚,那些反复推敲的字句,都在那一刻化作了成长路上的星光。
\n如今站在三尺讲台上东兴证券,我终于懂得当年老师的骄傲从何而来。教室里整面墙的图书角,是我为孩子们搭建的小小世界。当看到孩子们围坐在地毯上,捧着《小王子》争论玫瑰与狐狸的故事,当某个清晨,有学生举着写满批注的《草房子》与我分享感动,我仿佛看到了当年书店里那个如饥似渴的自己。
\n阅读早已成为我生命的底色。备课到深夜时,苏东坡“竹杖芒鞋轻胜马”的豁达让我卸下疲惫;处理班级矛盾陷入迷茫时,李娟笔下阿勒泰的风声带来温柔的慰藉;就连平凡日子里的小确幸,也能在汪曾祺的文字里找到共鸣。书桌上永远摊开着一本待读的书,就像窗前永远为月光留着一道缝隙。
\n上个月,有个总爱沉默的女孩在作文里写道:“原来文字可以像萤火虫,把心里的黑暗都照亮。”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我们阅读的意义,不仅是在书中寻找答案,更是在传递光亮。当年,语文老师递给同事的零食里,藏着比文字更温暖的传承,而我如今在课堂上讲述的每一个故事,都在为某个孩子的人生埋下惊喜的伏笔。
\n暮色中的校园渐渐安静,我翻开新到的绘本,准备明天的晨读。书页间飘落的银杏叶书签,带着去年秋天某个学生的温度。读书这件事,从年少时的执着,到如今的使命,早已分不清是我们选择了文字,还是文字选择了我们。但我知道,只要墨香还在,那些跨越时空的对话就永远不会停止。而教育的真谛,或许就藏在这一本本打开的书里,等待更多年轻的眼睛去发现,去传承。
\n作者简介:董佳佳,重庆市永川区神女湖小学教师。
\n华泰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