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是广东推进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命题。按照省委关于充分发挥人大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作用的部署要求,8月15日,省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第三场专题会议(产业科技创新专场)在广州实验室召开。会议汇聚多名专家学者、人大代表和企业代表,聚焦会议主题深入交流,省政府6个部门负责同志依次作回应发言,多方合力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集智破题、共谋良方。
近年来,广东在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持续赋能高质量发展方面精准用力。省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主任委员刘小毅介绍,广东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开展跨学科、大协同科学研究,持续调整优化战略性产业集群的发展策略和措施,实施“百链韧性提升”专项行动,构建“国家—省—市—链主企业”四级协同工作体系,完善以6家国家级、33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为核心的制造业创新网络,在高端模拟、智能传感器、化合物半导体等领域布局超50个重大项目。
立足既有优势,如何持续突破瓶颈,奏响产业科技互促双强的新“粤”章?多名专家轮番发言,聚焦创新生态、成果转化、人才培育等共性问题建言献策。中国科学院院士,广州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生物岛实验室主任徐涛认为,聚焦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尖兵突围”,要构建金融—转化“双轮驱动”新生态,进一步激活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共生系统”。广东省广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肖志平建议,加大支持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政策供给,在新材料领域安排更多的重大专项。粤芯半导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广东省集成电路行业协会会长陈卫认为,应持续深化产学研合作,支持高校与龙头企业联合承担科技项目,同步推进科技攻关与人才培育。
省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会后将在调研形成的问题清单基础上,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梳理形成专项任务清单,及时跟进督办,推动解决卡点堵点问题,为广东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勇争先、走在前,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坚实保障。
专家学者、人大代表、企业代表建言
中国科学院院士,广州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生物岛实验室主任徐涛:
激活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共生系统”
广东拥有雄厚的产业基础、活跃的创新因子和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以湾区胸襟培育新生态沃土,将粤港澳大湾区建成全球产业科技创新的“热带雨林”。
为此,聚焦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尖兵突围”,要发挥广州实验室“总平台”“总链长”作用,同时,要构建金融—转化“双轮驱动”新生态,探索符合行业特点的科技金融服务,鼓励金融机构、社会资本、企业等多元主体建立多层次多方位金融体系,依托主要创新机构、龙头企业等,探索采取母基金投资子基金及直投项目等多种模式,开展面向行业的原始创新、小试验证、中试扩产、规模制造等服务,缩短应用转化周期。
另外,要激活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共生系统”。应充分利用大湾区独特的区位优势,推动药械跨境审批使用等政策红利落地,释放粤港澳三地协同创新的巨大潜能。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电网公司首席科学家饶宏:
推动创新基础设施共享共用
筑牢产业科技创新底座与强化电力能源关键保障,对支撑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建议围绕基础、前沿、交叉领域加大资源投入,有针对性地建设中试平台、大科学装置等创新基础设施,持续完善创新基础设施共享共用的配套政策体系。大力支持半导体产业发展,培育电力电子领域龙头型制造业。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业的垂域应用,深入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行动,深化制造业数字化“链式改造”,聚焦能源、交通、医药等关键领域加大精准改造、链式推广力度。
同时,要践行“电等发展”理念,加大对跨区、跨省电力互济工程协调和支持力度。持续优化网架结构,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充足安全可靠的电力保障。
此外,要依托广东高水平实验室体系,对重大科研攻关任务“分工认领、按表推进”。依托高能级创新平台,汇聚创新资源、吸引高端人才,打造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的重要策源地。
全国人大代表,广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冯兴亚:
推动芯片从产品替代向系统解决方案升级
要培育新兴赛道新质生产力,让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为此,建议设立省级重大专项,重点支持相关创新主体,集中资源攻克技术难点;同时,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统筹规划制定、资源整合等工作,为产业发展提供机制保障。
要强化主业赛道核心能力,让供应链与创新链双向发力。建议设立攻关专题和精准扶持政策,支持整车企业牵头,联合芯片设计与制造企业共建产业内循环,推动芯片从单纯产品替代向系统解决方案升级,面向汽车智能化的要求,提前布局下一代先进芯片。
要激活人才引育源头活水,让人才链为新兴与主业赛道赋能。建议构建智能网联汽车人才引育机制及配套政策,通过“筑巢引凤”引进高端人才,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强化人才培养,适配本地产业需求;同时,健全人才评价考核机制,对高层次人才给予更大自主权。
华亿配资
省人大代表,广州禾信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科学家周振:
让政策红利更精准触达产业末端
当下,如果没有扎实的创业基础环境,就难以形成成熟产业。为此,建议广东在经济、产业和人才政策等方面先行先试,高效推动惠企政策落地见效。
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一定表现为“大”,更体现在“重要”。以科学仪器、量子计算等领域为例,这类产业眼下虽规模不是特别大,却关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根基。如果过分追求一时的产业规模,就可能会忽略萌芽状态的新兴产业。
企业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建议优化审批流程,让政策红利更加精准地触达产业末端。同时,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需要对产、学、研多个界面都能“打通”的跨界人才。建议积极寻找、培养、用好在产业界、科研界、管理界都有心得体会和成功经验的跨界人才。
广东省广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肖志平:
加快建设新材料领域开放式创新平台
新材料产业品类繁多、覆盖广泛,既有对传统材料的升级迭代,更有大量从无到有的原创性、颠覆性技术成果,亟须系统性法治保障发展。为此,建议研究出台《广东省新材料产业发展促进条例》,通过立法强化顶层设计,制定新材料产业攻坚计划目录与鼓励支持目录,明确重点发展领域、技术攻关方向和扶持政策,建立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机制,为新材料研发创新、成果转化、市场应用提供制度支撑。要加大支持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政策供给,希望在新材料领域安排更多重大专项,出台相应政策,支持关键要素供给、核心技术攻坚、加快应用推广。
瞄准加快建设我省新材料领域开放式创新平台目标,将重点打造广东省新材料产业科技创新应用中心,努力成为“开放式创新平台+应用场景创新中心”的创新枢纽,优化创新资源配置,促进产业需求与全球创新成果精准匹配,助力我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材料产业高地。
粤芯半导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广东省集成电路行业协会会长陈卫:
推动高校强化集成电路相关学科建设
集成电路产业具有长周期、大投入、高风险特点。对此,建议保持战略定力与发展恒心,坚持“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协同发力,引导长期投资,吸引优质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为科技创新提供持续支撑。
要激发内生活力,强化创新主体协同。统筹既有主体培育与产业招商,避免资源分散,整合创新资源,构建布局合理、链条完整的产业格局,集中力量突破关键技术。
要制定专项政策突破创新卡点。以骨干企业为依托、重大项目为抓手,聚焦硅光与光电融合、光计算、零部件、关键原材料等广东优势领域,在资金、用地、人才落户等方面出台更具针对性的支持政策。
要加大创新人才培养与引进力度。推动高校强化集成电路学科建设,扩大培养规模、提升质量;深化产学研合作,支持高校与龙头企业联合承担科技项目,同步推进科技攻关与人才培育。
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邵国安:
希望大力支持全产业链联合体研发项目
在智能数控系统、工业机器人领域实践中感到,高端场景准入严、复合型人才不足已经成为行业共性问题。建议政府部门加大对重点领域链主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支持以链主企业为核心的全产业链联合体研发项目。
以广州数控为例,不少重点工程以及链路上的企业发展,都需自主研制大量测试设备与生产设备。希望政府部门给予企业更多研发投入支持,如对于链条上的企业上下游间的采购,给予一定的政策补助。另外,建议政府部门鼓励高端精密制造企业采用自主研发系统与机床设备,降低高端场景的准入门槛,通过市场需求拉动自主研发高档数控系统的应用与发展。建议科学设置市场准入门槛,保障良性竞争环境,维护行业长远健康发展生态。
中山康方生物医药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官李百勇:
建议优化创新药械入院机制
康方生物扎根广东13年,在中山、广州建设4个药物创新科技园,自主研究开发了50多个创新候选药物。其中,全球首创的双特异性抗体新药卡度尼利和依沃西均已获批上市。
企业在新药研发方面,如果想要高效、持续地开发具有国际创新竞争力的产品,就需要在研发、临床、扩产等方面进行长期投入。希望省市层面大力支持相关项目推进;同时,希望通过省市推荐,获得更多国家层面的支持帮扶。
2024年发布的《广州市创新药械产品目录》,促进了创新药械在广州市内医院的准入工作,卡度尼利是首批被纳入目录的产品之一。下一步,建议进一步扩容该目录,将该目录适用范围逐步覆盖到全省。
另外,建议持续畅通创新药械“进医院”机制,希望省内各级医疗机构继续落实好合理用药主体责任,及时召开专题药事会,合理使用医保目录内的创新药械,有效提升创新药械可及性和可负担性。
政府回应
省科技厅党组书记龚国平:
引导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
近年来,省科技厅聚焦“产业所需、科技所能”,在推动产业与科技互促双强方面进行了持续探索与实践。下一步,将联合金融部门,推动省级财政加大对现有创业投资类政府基金的投入,鼓励省创新创业基金出资参股地市政府创业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同时,将强化金融部门、科技部门、财政部门和监管部门政策协同,出台制订我省相关支持创业投资发展政策,鼓励银行、保险、社保等长期资本入粤。
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龚桢梽:
加快布局建设一批创新平台
省发展改革委将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把产业科技创新作为重要抓手,一体提升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能级,在重大规划、重大生产力布局、重大工程、重大平台、重大改革等方面给予重点保障,并积极争取中央资金和政策支持,用好即将落地的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基金和省内现代化产业引导基金等耐心资本,加快布局建设一批中试平台基地、工程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
省教育厅党组成员、省教育考试院院长李向明:
加快布局建设工业软件专业
省教育厅将持续整合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资源,持续加大投入,支持省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的建设发展,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加速集成电路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进程。加快布局建设工业软件专业,突破“分科而制”模式,实现多学科、多专业、多主体人才培养的协同与集成。加大对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的支持力度,未来5年省财政将投入不少于10亿元支持区域中心建设。同时,将进一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健全人才评价考核机制。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书记、厅长曾进泽:
高质量打造中国集成电路“第三极”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将推动化工新材料攻坚方案落实落细,结合重点化工新材料56个揭榜项目的技术指标评估论证结果,做好攻坚项目遴选入库、资金拨付、项目管理等工作。同时,将充分发挥省集成电路领导小组作用,加大资源要素保障,进一步优化健全产业生态体系,落实资金支持,引导基金和社会资本加大投入,强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深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助力企业做大做强,高质量打造中国集成电路“第三极”。
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刘利群:
以制度创新赋能研发提速
省卫生健康委坚持高水平医疗机构牵引、临床需求导向,从制度、平台、机制三个维度,助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以制度创新赋能研发提速,二是以平台支撑打通转化堵点,三是以机制创新构建应用闭环。接下来,将凝聚高水平医院合力,服务生物医药领域产业科技创新。同时,将积极会同省有关部门和各有关方面,合力研究制定务实的政策举措,推动创新链条贯通、产业生态优化、企业关切解决。
省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支光南:
加快培育发展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
近年来,省国资委大力实施拓新工程,着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下一步,将以拓新工程为抓手,加快培育发展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高质量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构建全省国资国企科技创新“一盘棋”战略格局,强化资源统筹与机制联动,形成上下贯通的创新发展合力;二是完善省属国有企业科技创新制度机制;三是加速省属企业数智化转型跃升,打造省属企业AI算力算法汇聚平台。
文字:南方+记者 龚春辉 姚瑶 见习记者 吴静涵
摄影:南方+记者 梁钜聪华亿配资
华泰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